英国九大公学介绍


在英国教育史上,九大公学(Origin 9)始终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词。它们的起源可追溯至16世纪宗教改革浪潮:彼时,教会学校转型为面向公众的慈善机构,为寒门子弟提供教育,奠定了现代公学的雏形。1861年,克拉伦登皇家委员会对英格兰九所顶尖公学进行系统评估,正式确立了“九大公学”的学术地位。这九所学校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全球教育理念的革新者。

伊顿公学(Eton College)——王权与学术的共生体

1440年由亨利六世创立的伊顿公学,曾以“平民学校”身份接纳70名贫困学子,后因贵族化转型成为英国王室的“摇篮”。威廉王子、哈里王子等20位首相的母校,以严苛的选拔标准(全英学术前五)与毗邻温莎堡的地理优势,塑造了“英王护翼下成长”的象征意义。1480名学生中,每一处哥特式建筑都镌刻着权力与学术的共生密码。

切特豪斯公学(Charterhouse School)——全人教育的理想国

始建于1611年的切特豪斯,以“学术前五”的硬实力与“个性化发展”的软实力并重。Sixth Form阶段男女同校的制度(男生35人/年、女生70人/年),通过英语、数学、推理及两门自选科目的入学测试,筛选出兼具学术潜力与人文素养的精英。近年对中国学生录取率的提升,折射出其全球化视野。

哈罗公学(Harrow School)——硬草帽下的纪律帝国

1572年创立的哈罗,以“学长制”与“硬草帽”文化闻名。从拜伦、丘吉尔到本尼迪克特·康伯巴奇,校友名单构成一部英国文化史。全英前15的学术排名背后,是“纪律即自由”的教育哲学——雪白衬衫、天蓝西装与黑色礼帽的制服体系,象征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包容。

温彻斯特公学(Winchester College)——公学制度的开山鼻祖

1382年诞生的温彻斯特,是英国第一所免费收容寒门学子的大学预备校。尽管已转型为贵族寄宿制,其“神职与公职人员摇篮”的基因仍存。52.5%的A*率与36%的牛剑录取率,证明这所“公学之祖”在学术传承与时代革新间找到了平衡点。

威斯敏斯特公学(Westminster School)——伦敦心脏的千年智库

建校于1179年的威斯敏斯特,是九大公学中历史最悠久的混校。其49.9%的牛剑录取率(全英第一)与46.7%的A*率,源于“学术与个性并重”的教育理念。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钟声到泰晤士河畔的辩论声,这里走出过7位首相、诺贝尔奖得主与无数艺术巨匠。

拉格比公学(Rugby School)——橄榄球运动的文明策源地

1567年创立的拉格比,因1823年威廉·韦伯·艾利斯“手抱橄榄球奔跑”的创举,成为现代橄榄球的发源地。这所全英前20的贵族学府,以“全人教育”为核心理念,培养了英国前首相张伯伦与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作者刘易斯·卡罗尔,印证了体育精神与学术成就的共生关系。

什鲁斯伯里中学(Shrewsbury School)——塞文河畔的进化论摇篮

1552年由爱德华六世建立的什鲁斯伯里,是达尔文母校。尽管学术排名稍逊于其他公学,但其38.3%的A*率与14.7%的牛剑录取率,仍彰显实力。10%的国际生比例与男女同校制度,使其成为九大公学中最具开放性的存在。

麦钱特泰勒斯学校(Merchant Taylors’ School)——竞技精神与学术深度的熔炉

1561年创立的麦钱特泰勒斯,以11:1的师生比与58.7%的A*率(全英前列)著称。这所私立走读男校的865名学生,在体育竞技与学术研究中展现出罕见的平衡力——其校友网络覆盖金融、法律与科技领域,印证了“全人教育”的长期价值。

圣保罗女子中学(St Paul’s Girls’ School)——无校服女校的颠覆者

1904年成立的圣保罗女校,以64.6%的A*率(全英第一)与49%的牛剑录取率,颠覆了“女子教育天花板”的刻板印象。这所拒绝制服的“贵族学校”,鼓励学生以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挑战传统,其毕业生中不乏模特、经济学家与社会名流,重新定义了精英女性的成长路径。

九大公学不仅是学术殿堂,更是英国文化基因的载体。从伊顿的王室血脉到圣保罗女校的颠覆性创新,它们以跨越世纪的实践证明:真正的精英教育,是传统与变革的共舞,是权力与自由的辩证,是学术与精神的双重丰碑。


本文不允许转载。